深圳万兴伟业集团记账报税中小银行数字化痛点多,亟待“整套打法”
资料图片
图虫创意 图
编者按:
2020年,金融科技从战略走向落地。
众所周知,2019年,央行正式发布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首次对金融科技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论述,是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时间过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成效几何?赛道上涌现的参与者又将如何乘风破浪?
《国际金融报》记者邀请多位行业研究者、思考者和实践者,一起探讨金融科技在促进区位经济一体化、助力小微企业融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破除农企融资困境方面起到的作用,以及金融科技落地应用面临的挑战、后续发展路径。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引领银行业的变革,目前已有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下称《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上市大中型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约占营收的2%。
在大行进行数字化变革的同时,中小银行受制于资本、人才、规模、科技等因素,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显得举步维艰。《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中小银行整体创新能力薄弱,仍处于数字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大多数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更注重短期业务提升,而忽视了金融科技长期对业务的创新作用,加之本身技术基础薄弱,信息化能力不强,智能化部署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中小银行在这一轮数字化浪潮中逐步掉队。”金融壹账通总经理助理、Gamma平台CEO区海鹰在近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小银行亟待在战略、产品、生态、数据、技术、组织等方面形成数字化的整套打法。
1
数字化转型困境
“除上市银行外,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核心系统或多或少面临着耦合性过高、资源的物理格局存在限制、基础架构扩展性存在短板的问题。”
金融壹账通曾携手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埃森哲共同发布《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下称《报告(2019)》,该报告显示,被访的几十家中小银行整体金融科技水平得分为60.1分,表明它们处于数字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报告(2019)》序言中,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指出:“互联网巨头通过金融、科技与互联网的结合,改变了原来金融服务的路径依赖,将越来越多线下用户转移至线上终端,压缩了传统银行的生存空间,所以加快数字转型对银行而言,是生存问题而非发展问题。中小银行受制于资本、人才、规模、科技等因素,在转型中更显得举步维艰,迫在眉睫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与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基础薄弱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奥维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金融壹账通是中国面向金融机构客户数最多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6月30日,金融壹账通服务客户已涵盖中国全部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53%的保险公司。
数据显示,中小银行在战略上越来越重视发展金融科技,但在数据治理能力方面仍然非常薄弱,45%的银行建立了公司级数据管控体系,但是只有14%的银行实现高程度的数据协同。《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显示,银行业数据治理面临着数据整合度不高、数据标准度不高、数据应用难、数据治理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
区海鹰表示,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的难题可以从战略、产品、风控、数据、技术、组织架构这几方面来分析,首先战略上,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定位不准确,对金融科技创新性认识不足,部分中小银行容易混淆金融科技与信息科技的概念,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则普遍忽视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含义。
产品设计上,中小银行仍然存在产品定位不清和产品创设能力不足的问题,产品定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知易行难。中小银行转型中“做大做全”惯性依旧,转型同质化现象突出,各中小银行在小微贷款产品及零售产品定位上有雷同现象。
风控方面,因小微企业信息收集难,中小银行存在“重贷前、轻贷后”等问题,导致中小银行信贷风险抵御能力偏弱。同业风控也存在场外分析数据质量差或供给不及时、风险引擎和风险建模整合效率较低等问题。
数据方面,中小银行的数据治理基本处于萌芽期,对于数据治理的意义仍需深化理解,从数据采集、管理至应用,仍未形成成熟完整的体系。
技术层面看,基础系统老化,信息化能力不强,智能化部署处于起步阶段。除上市银行外,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核心系统或多或少面临着耦合性过高、资源的物理格局存在限制、基础架构扩展性存在短板的问题。
组织架构上,中小银行现行组织架构不适应金融科技的弹性发展需要,多元人才缺失亟待解决。由于人才向一线城市和互联网行业聚集现象严重,且监管不允许区域性银行在异地设立机构,对银行招募人才在区域上产生了限制;同时中小银行也缺乏新颖的人才招募制度和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导致科技人才匮乏。
2
借金融科技之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主要利润的贡献者已经变成占比达80%的长尾客户,开发这部分客户是向数字银行转型的重要任务。”
针对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难题,叶望春曾撰文指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其本质依然是金融。转型不仅需要技术的积累,更要有对金融业务的理解和实践,实力相对欠缺的中小银行,则可以积极寻求外脑合作,借助金融科技企业的力量寻求变革,拓展生存空间。”
区海鹰表示,“中小银行亟待在战略、产品、生态、数据、技术、组织等方面形成数字化的整套打法”,首先要制定符合本行发展的金融科技战略,抓住数字经济的风口,积极开放合作实现后发优势。
区海鹰向记者介绍,在向Bank4.0阶段演化的过程中,银行越来越呈现数字银行的特点。所谓“数字银行”是指利用现代科技,对银行的营销、获客、产品、风控、运营等全流程业务进行数字化采集、归拢、分析,并基于数据指导银行整体经营管理的业务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主要利润的贡献者已经变成占比达80%的长尾客户,开发这部分客户是向数字银行转型的重要任务。银行的渠道早已摆脱了线下网点的局限,数字银行更加注重线上线下全渠道联动,提供全时智能化服务。产品的场景化是数字银行的重要特点,这意味着产品将与本地场景结合得更紧密,从而打破同质化怪圈,更好地服务目标客群。”区海鹰分析指出。
区海鹰进一步分析称,风控是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最本质的区别,由于新技术的介入,风控将由依赖专家经验转变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的多重风控体系,大大提高可靠性。数字银行的运营工作也将由大量依赖人工转变为更多依靠自动化流程。
经过多年实践,区海鹰认为,完整的数字银行经营体系应覆盖三层,分别是基础数据层、业务应用层和经营管理层。“走在业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构成了底层数据平台。在底层数据平台的基础之上,再搭建智能化的客户、渠道、产品、风控和运营等业务应用层。在应用层的基础上,再组成更智慧的经营决策管理层”。
3
需破除“数据烟囱”
“每个金融机构的数据系统都是一个垂直的‘烟囱’,形成信息孤岛。我们在‘烟囱’上搭建中台,底座是个‘接线板’,连接各‘烟囱’,实现数据共享。”
银行业在上市公司的带领下已经全面吹响向数字化进军的号角。《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19》指出,上市银行将积极实施“金融+科技”战略,以金融科技和业务创新为驱动,推进产品、营销、渠道、运营、内控、决策等全面数字化转型。
中国银行业协会8月发布的《报告2020》显示,过去一年间,上市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确实有不少的深度应用。
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
拥抱金融科技,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上市银行共同的战略选择。《报告2020》预计,未来,大型银行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亦将实现跳跃式发展;而中小银行由于变革的彻底性和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同,将导致数字化程度的分化。
自2015年兴业银行关联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金成立以来,目前已有12家银行系科技科技公司成立,涉及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兴业、平安、招行、光大、民生、华夏六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一家大城商行。
区海鹰表示,大型银行纷纷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重大变革,这意味着业界在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的作用,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在提升银行经营水平上的重要性。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具有两重任务:一是扛起银行自身科技转型的重担,以子公司的身份推动母行全面转型;二是打开外部市场,向外输出产品和服务,实现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
在银行业全面数字化背景下,记者通过长期调研发现,各行之间存在的“数据烟囱”是阻碍银行业数字化的一大因素。“数据烟囱的存在导致了信息孤岛的诞生,这不利于公共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也间接推高了社会融资平均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不利于数字中国的建设。”区海鹰称。
区海鹰指出,消除“数据烟囱”有以下几个发力方向:一是保持公共领域的数据流动。在保证信息安全前提下,对公众开放公共数据,让数据盘活流动起来;二是重视用于解决数据的治理,让海量数据形成机构化数据,提升数据价值,为政府施策和企业经营赋能,建立安全的社会大数据生态系统;三是加强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针对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数据烟囱”痛点,金融壹账通Gamma事业部搭建了Gamma O开放平台,“Gamma O解决了银行数据化转型的最大痛点。每个金融机构的数据系统都是一个垂直的‘烟囱’,形成信息孤岛。我们在‘烟囱’上搭建中台,底座是个‘接线板’,连接各‘烟囱’,实现数据共享。由于数据输入中台后统一做了清洗、治理、建模工作,首先就能实现解耦,形成数据中台;其次可以将其模组化,形成协同效应。”区海鹰还补充道,Gamma O平台通过科技和业务为纽带,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获取流量,提升服务能力,共同构建产业生态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